预测式神经可塑性、决策感知与吝啬的大脑

时间:2023-10-31         阅读:

光华讲坛——社会名流与企业家论坛第6632

主题:预测式神经可塑性、决策感知与吝啬的大脑

主讲人:周恕弘教授 Richard Ebstein

主持人:雷震

时间:11月3日 15:30-17:00

举办地点:bat365中文官网柳林校区格致楼J303

主办单位:“数字经济与交叉科学创新研究院”财经科技集成创新平台(园区) bat365中文官网中国行为经济与行为金融研究中心 科研处

主讲人简介:

周恕弘,教授,bat365中文官网中国行为经济与行为金融研究中心特聘主任。计量经济学会院士、经济学理论促进学会(SAET)院士(Fellow)、实验与行为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为决策理论、行为与生物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曾执任香港科技大学实验商业研究中心主任,曾执教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香港科技大学,曾访问过美国杜兰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成果丰富,在经济学顶级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其第一篇论文就发表在Econometrica,且为独立作者。近年来,他开始研究脑神经经济学和基因对于人类经济行为的影响,论文发表在多本国际科学期刊上。截至目前,其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权威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75篇。其中: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一篇)、Econometrica(四篇)、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十三篇)、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一篇)、Neuron(一篇)、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一篇)、PLoS ONE(三篇)、Management Science(一篇)等。加入bat365中文官网后,他共发表论文十五篇,书籍一章。其中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一篇,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一篇,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一篇,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一篇,Economic Theory一篇,eBioMedicine一篇。202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为表彰Chew教授对我省国际交流合作作出的杰出贡献,为其颁发了2022年度“天府友谊奖”。

Richard Ebstein是用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经济与社会行为的先驱,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经济学、基因经济学以及心理学,迄今为止发表近600篇学术论文,其中在自然(Nature)、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这两本科学期刊发表过5篇论文。据Google Scholar统计,论文总被引达36135次,其中2013年后发表的论文被引用达20327次。

在Richard Ebstein的所有学术成果中,他认为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1996年在Nature Genetics(影响因子46)上发表的一篇题为“Dopamine D4 receptor (D4DR) exon III poly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the human personality trait of Novelty Seeking”的论文,论文报告了他们发现的一种寻找快感基因(a thrill-seeking gene),登上了1996年1月2日的纽约时报bat365中文官网,称其是“第一个将特定的基因和特定的个性特征联系起来的研究。”本文为研究人类行为和基因的之间关系的问题埋下了一颗种子,影响了之后二十余年的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经过十多年对各种人类个性特征的刻画和研究,Richard Ebstein意识到基因组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需要超越以往问卷调查这种被动的研究方式,转向一种更积极主动的方法。他把这个方法概括在一篇题为“The molecular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human personality: Beyond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s”的受邀评论中(邀请期刊为Molecular Psychiatry,影响因子13.2)。他也把这个新方法应用在他于2008年发表在Genes,Brain and Behavior上的题为“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llocation of funds in the dictator game associated with length of the arginine vasopressin 1a receptor RS3 promoter region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RS3 length and hippocampal mRNA”的文章中。后面这篇文章是首次使用基因组学的方法来分析人类在行为经济(博弈)中的个体决策差异的研究,对行为经济学、乃至整个人类行为科学产生深远影响,它被Nature Reviews,Neuron,Science,Ann Rev Psychology等在内的许多期刊大量引用。

内容简介

Hebb (1949)开创性的工作揭示了人脑是动态且不断变化的,他提出了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强度会随着它们的相关活动而变化,这一见解用“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这样富有洞察力的词组概括。这种反映大脑根据先前经验改变和适应的“Hebbian ‘learning’”,带来了预测式可塑性假说(Rao and Sejnowski, 2001; Magee and Grienberger, 2020; Halvagal and Zenke, 2023),它指出了突触层面的机制是大脑预测未来事件、超越对刺激的反应而主动追求因果理解的基础。老虎的吼叫与无害的小鸟叫声不能被混为一谈。预测未来的可能性而避免过度的意外对于生存至关重要,同时也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我们吝啬的大脑(Friston, 2010; Clark, 2013; Hohwy, 2013)的能量消耗。在涉及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可行的选择被如何感知会对最终的决策和相应的结果产生基础性的影响。在预测式可塑性的基础上,结合注意力和评价的神经化学,我们描绘了一个从(对刺激的)感觉到(对决策场景的,特别是具体选择会带来何种结果的)感知,并通过注意力和(必然是选择性的)记忆最终再到(对可行选择的)评估的神经生物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认知起着自然的作用。鉴于注意力固有的稀缺性,感觉输入会根据它们与预期的偏离程度(当偏离超过一定阈值时)得到相应的注意,新的预期会在此后形成,但预期的更新程度受制于抗拒改变的倾向(惯性)。

我们吝啬的大脑通过突触权重更新预期,最小化心智努力,由此形成的感知到的选择——作为感觉输入的稳定表征——可通过一个效用模型与可观察的决策行为联系起来,在这个模型中标准化后的权重起着核心作用(Chew, Wang, Zhong, 2023)。这意味着建立可验证的命题是有价值的,这些命题将预测式可塑性与观察到的源于决策感知的行为异象联系起来,例如框架效应、独立与相关的阿莱行为,以及来源和模糊偏好。

Baidu
sogou